电视爱情

一整晚都睡得很香甜。爬起来,推开房门,门口走廊处的长凳放了一个面盆和一个热水瓶,一定是阿札给我们准备的洗脸用的。我踩着木板梯级下楼,到后院去小解,再绕回母屋想跟阿咪她们道个早安。一进屋,见到一个年轻男子,我想他应该是曹老师了。​“曹老师?”对方羞涩的点点头。“我先上去洗个脸,待会再谈。”我转身就上楼去洗漱,阿札正好抱了阿沙姆出来。我一见阿沙姆就开心,一叫她“阿沙姆啊,”他咧嘴就笑了。阿札下楼为我们准备早餐,我把剑强给叫醒。等我们都洗漱完毕,丰富的早餐就端放在火塘处的桌子了。我们和曹老师一起吃,他没有像阿咪和阿札那样躲开我们。曹老师是个很害羞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他如何面对学生。曹老师原名浓峬茨儿,

后来他的汉人老师为他取了曹建新的汉名。再后来,曹老师又为他的姐姐的女儿啊呀且史拉从取名为曹智。​曹智昨晚吃饱饭就不见人影了,摸黑到另一户人家家里看电视。电视的入侵对摩梭人的生活起了很大的改变。以往一家人围在火塘一起吃饭、商量事务、话家常,再喝一点苏玛里米酒,聊到临睡前,感情都这样凝聚起来。除此之外,篝火晚会也会常常举行,男男女女手拉手围绕篝火跳舞唱歌,情投意合的年轻男女趁机互传情意,乡民也愉快地取悦交际。现在像大落水因旅游业的带动,人们收入好了起来,电器也就开始出现了。生活形态逐步改变,接下来就是思想的变更。​摩梭人本来没有婚姻制度,开走婚来维持关系。他们不会“忠于”一个伴侣,如果感情不再,

就分手,没有所谓的道德罪恶感。他们没有“情杀”这个字眼,也不了解那是什么意思。对他们来说,不再喜欢一个人是可以理解的心态,而且这个世界的男人女人那么多,为什么要为一个不再喜欢自己的人自杀?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多以爱情为主导的电视节目冲击着摩梭人对爱情价值观。爱情对摩梭人来说本来就是两情相悦的自然情感,这当中不存在占有和契约。电视节目里大量的俗世爱情观和摩梭人的文化抵触的,比如“一生一世”、“爱你一辈子”等爱情宣言慢慢产生催化作用,他们的观念和社会结构因此有所动摇。​听说现在有些摩登的摩梭人,为了显示自己已“文明”了,会指着挂在墙上的结婚证书,一再强调自己是合法结婚的。当他们逐渐不认同摩梭文化的当儿,

母系社会的架构就松垮了,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价值即将取代原有的宝贵文化。​我想,影响摩梭人的还不止爱情,言语词汇的吸收而必定改变他们的言行举止。​摩梭人的本性和言谈其实体现了文明一面。他们彼此尊重,不用激烈的语言攻击对方。摩梭语言极度的纯净,根本没有一句是针对身体器官的脏话。根据周华山的研究,唯一一句针对男人“尼子”的指责,也不过是失败和无能的意思。他们最“恶毒”的一句脏话是“马吉”,也是断你家的根基,并非绝子绝孙的意思。摩梭人起争执时,骂人的话都很含蓄,还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我山中的大树已插在你山上,并茂盛的茁壮成长”、即使最高山上流下来的水,也必须经过桥下流过“、“你家的马至今仍未配备适当的马鞍,

只有一副破烂陈旧不合适的马鞍”等等。​曹老师很安静,我问一句他才答一句。我好奇向他打听学校的事。他说他一人负责教导15个分别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年纪在长一些孩子就必须到另一个较远的村子去寄宿上学。那些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小小就必须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洗衣做饭都自己来,很是不容易。​小落水的学校我和剑强昨天闲逛的时候去看过了,很是简陋,就两间一新一旧的木板课室,还有一个不成形的篮球场。曹老师说,新课室是一个日本人捐建的,但由于“大人物”还没来剪彩开张,至今都还没启用。​“为什么不请那个捐钱的日本人来剪彩呢?”我和剑强都觉得课室建好了却不能用很是讽刺。曹老师很无奈的笑笑,不懂如何回答我们。​9点之前,

曹老师带着曹智一起去学校,一个教书,一个上课。他们走后,轮到阿札离开,今天到他去修路。然后是阿咪背着阿沙姆去田里干活,我们是最后离开的。​我和剑强徒步到下一个叫大嘴的村子去逛逛。走在沙石坡路上,天的蓝和泸沽湖的蓝连成一体,平静的像一面明镜。湖中有人撑着猪槽船。​途中有一个老妇女穿着摩梭传统服装从湖边走上来,看见我们笑着就说起摩梭话来。他拉了我的手,直接把我带到他家去。来到他窄小寒酸的家,我才直到曹老师的家算是富裕了。但摩梭人的热情部分贫贱富贵,老妇炒瓜子和烧茶水招待我们。可惜剑强的相机坏了,泸沽湖的美景和可亲的摩梭人没拍到几张,很是遗憾。​道别老妇走来时路时,我感觉像回家。阿咪(母亲)一定在等着我们回去。

【嘉值连诚】- 完结篇 “吃亏就是赚” 少拿1%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的成功或许有着很多原因,而当中其中一点则是他能合理地处理周围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企业缔造一个和睦的发展环境,秉持着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的原则。他曾对他两个儿子说过,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认为行商中一件看起来是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李嘉诚经常向人谈起他当年做生意时的一段经历,说明做生意要不怕吃亏,一时吃亏,长远来看却有利。

在他创业初期开始营运自己的塑料生意时,曾有一家贸易公司曾向他订购一批货物输往外国,惟在货物已卸船付运时,却接获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来电通知,说外国买家因财政问题,而无法收货。按照道理来说,李嘉诚大可向这家贸易公司索赔,而该公司也愿意赔偿,惟他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认为这批货物不愁买家,因此也没有接受这家贸易公司的赔偿。

后来,当李嘉诚转型做塑料花时,就有一位美国商人找到李嘉诚,说经某贸易公司负责人的推荐,希望能够跟李嘉诚合作,而李嘉诚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位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正是当初他没索赔的贸易公司。而这位美国商人最后与李嘉诚订了6个月订单,日后又成为了永久的客户,他们所需要的塑料花逐渐全部都由李嘉诚供应,使李嘉诚的塑料业务得到长期的发展。

另一件事则是1977年,香港地铁中环及金钟2站的上盖物业工程招标,当时的香港政府把该地的开发权交给当时的地铁公司,然而地铁公司的实力却不足以独立开发,于是便以招标方式,从各大地产商中选出一家。由于该地段属于港岛繁华区的黄金地段,港界各地产商无不为之心动,当时置地、太古、金门等拥有英国背景的当地地产巨无霸亦参与投标,与这些地产霸主相比,当时的长江实业仅是中等水平,然最终的结果,却是长江实业投得与地铁公司合作的机会。

原因在于他得悉地铁公司财力有限,因在二者合作事宜上做了一定的让步,包括承担建筑费用、同时也打破了以往合作对半开的惯例,楼盘建成后的利润地铁公司占51%,长江则只的49%的优厚条件,最终拿下该地段的竞标。李嘉诚深知其理,只要拿下该工程,获利只是多与寡的问题,而倘若竞标失败,则什么利润都无,这一来他在以最大限度的退让拿下该工程后,虽然损失了部分盈润,却不是无利可图。

而在此事件中,他亦吹响了华资向英资进攻的号角,为自己赢得大量的名声,一改自己原有的“边区”商人形象,以长远来说,所得的回报岂是那少拿的1%。

【嘉值连诚】- 第十篇 踏实渡过两个倒闭危机 领头解救塑料业声望响

创业初期,李嘉诚的长江塑料厂曾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由于当时的急于追求产量的提升而忽略产品的品质,首先是一家客户的基于品质问题要缺,导致当时李嘉诚及长江塑料厂的声誉严重受到打击。这对当时春风得意的李嘉诚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随后退货要求也陆续有来,一时间长江塑料厂内堆满了质量欠佳的成品,此外索赔的的客户更是陆续踏来,而新客户则保持观望态度,有的更直接掉头就走。

当时的李嘉诚开始明白,由于冒进已开始让自己逐渐失去客户,而在此时原材料商及银行更是陆续催缴货款及贷款,一时间李嘉诚陷入焦头烂额的状态,长江处以被清盘的处境边缘。经过一番思索后,李嘉诚深切地体会到自己错误,同时也决定了坦然面对及解决此次危机,首先他先稳定员工们低落的心情,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向被辞退的员工保证,一旦营运好转便可回来上班。

尔后,他则忙于拜访各银行、原料厂商及客户,在认错道歉之余亦坦白了自己目前面对的危机,希望对方放宽期限,这一“负荆请罪”行为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让李嘉诚有了喘息机会。随后他便开始了清仓行动,把所遇囤积的货品分为正品及次品,以当初作推销的模式销售出去,以便获得一定的资金回流,偿还了部分紧急的债务,同时也添购新设备提升产品品质,渐渐度过此次难关,同时也兑现了其承诺,被辞退的员工也回来上班,并且从有限的资金内予补偿。

在此事件中,无疑让李嘉诚变得更为谨慎成熟,间接影响了其往后的事业营运模式中的谨慎姿态,同时也让他明白维护自己产品品质及名声的重要性。而长江塑料厂的另一危机则是在1973年,世界爆发了石油危机,当时这一危机也波及了香港,介于塑料的原材料是石油,而当时对于严重依赖入口原材料的香港而言,这危机就被无限放大。当时,部分入口商人为赚取更多利益,把原材料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后来塑料原料的价格从危机爆发前每磅0.65港元的价格,提涨到每磅4至5港元。

当时李嘉诚长江公司还在经营塑厂生意,也是香港潮联塑料制造业商会主席,但由于他的经营重点已经逐步转移到地产上了,此外其长江公司的的原料储备也算充足,短期内对他损失不大。惟李嘉诚当时却毫不犹豫地领头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把当地数百家塑料厂入股组建了联合塑料原料公司。介于原先单个塑料厂家的购货量太小,无法达到交易额度,现在透过联合塑料公司,可直接跳过入口商进行交易,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杜绝了当地进口商对市场的垄断

李嘉诚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除了所购进的原料,全部按市价分配给股东厂家,还把长江公司的数十万磅原料,以原价的价格转让待料的会员厂家。在此次危难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余家,而他救人于危难中的义举,也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名气和声望一时无两,而这一份名气和声望的回馈,也为他往后的生意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嘉值连诚】- 第九篇 经商心得“十六字” 游走商界不曾败

李嘉诚曾以“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16个字归纳为自己经商心得。他认为“好谋而成”是指凡事必须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凡事在事前就得清楚计算得失,研究每个项目可能发生的坏情况,然后考虑能否承担其风险。他在2007年接受《全球商业经典》(GLOBAL BUSINESS)的访问时就曾说过,他几乎花上将近90%的时间去考虑失败,做每样事情以前做好危机管理,而在意外和危机还未发生前列出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风险,并且好好计划及研究其中解决方案。

或许正因如此,在他管理之下,长江实业自1950年至今从未碰到贷款紧张及财务危机,同时也没有一年亏损的记录。“分段治事”指的是对事情的有清楚的了解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也包括对市场周期起伏时机的掌握,同时还需顾及与国际经济、政治、民生一些有关的各种因素,通过事前精细严谨的研究调查,按部就班对不同的项目找出最快达到商业目标的途径。而“不疾而速”则是通过前二者精细严谨的部署,事前汲取行业最新、最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一切与行业有关的市场动态及讯息,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便能急速把握,务求一击即中。

李嘉诚认为,所谓打得一场最漂亮的仗,其实也就是一场事前清楚计算得失的仗,关键在于做足事前的准备工夫。虽然说“审慎”也是发展事业中重要一环,但是“审慎”并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在必要时,必须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而“无为而治”则是他依靠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及管治系统来管理其企业及人才。李嘉诚旗下业务遍布至少55个国家,有超过25万名员工,因此让他明白,他不会有足够时间去管理,而是需拥有一个良好管理制度。

因此,他会对其旗下众多子公司,依照每家公司经营的业务、商业环境、财政状况、市场前景等订出不同每家的坐标及原则,让各公司管理层在坐标范围内灵活发挥。。他认为,透过集团灵活的架构可让不同业务的管理层拥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甚至有必要时允许互相竞争,从中不断寻找最佳的发展机会,带给公司最大利益。

【嘉值连诚】- 第八篇 与中共关系一代不如一代 甩卖香港资产移民欧加

李嘉诚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选择与大陆携手发展的道路。这一决断不仅为他带来了众多的投资机会,也让大量的财经界人士留在香港,成为铸就香港繁荣的原动力。这一决定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而言,也意味着香港的稳定,可以说二者实现“双赢”。惟在随后两者关系降温,近年李嘉诚也频频甩卖旗下中港资产套现,移资欧洲和加拿大。

这可追溯自中国第二代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时代,当时中国尚穷,同时自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尚须依靠海外投资改变经济面貌。鉴此,对李嘉诚的十分器重,而当时身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更是曾经二度在1986及1990年与李嘉诚会面。而在到了第三代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时期,当时也处于香港回归中国之际,必须要借助“华人首富”之名,在当地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而在1993年兴建的东方广场更是李江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时李嘉诚为此项目投入了约20亿美金。

鉴此,江泽民亦同样十分器重李嘉诚,每次访港皆会入住李嘉诚旗下酒店,并于李嘉诚共进早餐,江李二人关系更被誉为中共四代领导人之中密切的一人。直到第四代胡锦涛时期,可见李嘉诚与中共领导人的关系也可见明显降温,一来当时的香港已回归中国,另外中国经济也逐步起色,胡锦涛接棒后本着“平民政治”的政策方针,刻意与各香港富豪保持一定的距离,仅在2010年即将离任的时候,高调单独接见李嘉诚。

此外,在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也是李嘉诚和中国政府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由于李嘉诚与唐英年的父亲交好,因此大力支唐英年当特首,惟最后胜出是梁振英。而在第五代习近平上台后,李嘉诚与中共领导人的关系更是大不如前。据公开资料显示,习近平当政以来,从来没有单独接见李嘉诚,仅在2014年习近平会见香港工商界专业界访京团时,与当时身为访京团的一员的李嘉诚有过一面之缘。

此外,据消息指出,李嘉诚近年来亦陆续甩卖旗下中港资产套现,引来撤资中港疑云,更招来中国官媒连环抨击。为此李嘉诚在2015年9月尾更是罕见地发表声明,以不点名方式回应表示“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为此,《新京报》也在其微信公号“政事儿”中形容,李嘉诚与中共四代的关系是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