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离开越南前,我们去瞻仰了胡志明。我和剑强一大早从河内老区步行到巴亭广场,当年胡志明发动八月革命胜利以后,曾经在这里宣读《独立宣言》,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一个国家的独立往往带着激情和苦尽甘来的欣慰,胡志明是最能深切体会个中滋味的人。那一年,他55岁。平宽的巴亭广场具有典型共产国家的凛然威严,四四方方的广场有无限的张力,而硬边切割出来供国家领袖在庆典时站立挥手的楼台,肃穆庄严地面对广场上等候参观胡志明墓的长长队伍。排队的人很多,有本地人和外国人,学生团体也不少。进入陵墓参观有许多规矩,基本上只能两手空空的进去。广场一旁有寄放处,我们背着的小背囊必须卸下,连同里面的相机一起交给不太让人放心的柜台小姐。
柜台小姐身穿白色越南传统服装,冷漠地将我们的背囊取了过来,然后丢下两张说明书开口跟我们要8000越南盾。我们之前探听过,也被提醒不要缴付任何费用给寄放处。我狐疑地问:“不是免费的吗?”柜台小姐神色木然,说背囊是免费寄放,当说明书可不是。我知道他在说谎,用很肯定的语气回说:“不,那是免费的。”后面陆续有人来寄放,柜台小姐不想黑我们在啰嗦,即刻把我们的说明书收回,丢下一个号码牌子,命令我们在11点之前前来领回背囊,然后转身不再理会我们。在他们国父安息的庄严地方,也要欺诈行骗,我在此感到气愤。我慢步走到排队的人群里,跟着队伍鱼贯登上陵墓的梯级。胡志明将是我第一个瞻仰的无产阶级斗争巨人,在他之前逝世的列宁和之后的毛泽东,
都同样在玻璃棺柩内永远安息,同时迎接永无止境的注视。他们永不朽化的躯体,和永远留存的历史一样,将被无数人检阅、膜拜、评判、痛骂。在进入陵墓的门口时,警卫作最后一次检查,确实没有违法物品被带进去,同时警械参观者肃静。陵墓阴暗昏沉,只有正中央的玻璃棺柩发出微微的亮光,一个再也不说话的79岁老人平躺在鲜花堆里。瞻仰的人群在围栏的隔离下无法近距离瞻仰胡志明,而且周围有警卫作出催促的手势,绕围而走的人群因此快步前进。我们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排队来到这里,这没来得及把胡志明看清,就被推出陵墓外,连感慨一番的机会都来不及酝酿。“你看清楚了吗?”走出陵墓,灿烂的太阳一时让人无所适从。
“才怪。”剑强回答我。我们首先赶紧去寄放处领背囊,柜台小姐依然目无表情,领了背囊我们也不道谢九州开了。对胡志明的凭吊还没完结,他的博物馆就在巴亭广场的另一端。印象中,胡志明不像列宁和毛泽东那样,功过的争议之声反差很大。他的抗争重点更多是革命,先是获中国援助反抗法国争取越南独立,后来是抵抗美国的入侵。在博物馆内,我看见胡志明的诗稿。那是写于1942年的诗,那年他去中国同越南抗日革命力量联系,刚从广西的地方政府逮捕,尔后他在广西各县的18个监狱里被监禁了13个月。他在狱中写了一百多首诗,收集在《狱中日记》里发表。1942年前,胡志明不叫胡志明,他一生改过许多名字,仿佛为了显示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和思维转遍。他的原名叫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又曾改名为阮爱国。1911年为了更了解外国世界的情况,他以阿三的名字跳上了一艘法国运输公司的商轮,
当上了厨师助手。他到过欧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靠做伙食管理、帮工杂役、烧锅炉、旅馆待役、园丁、洗印照片等工作维持生活我猜想1942年前后必定是他的人生关键一刻,因为他在1941年,他正式已胡志明之名进行革命工作,从此再也没有改名。1942年的《狱中日记》署名是胡志明,发黄的书页上是补拙的书写汉字,平平淡淡地写出在监狱里的心情。“老夫原不爱吟诗,因为囚中无所为。聊借吟诗消用日,且吟且待自由时。”这是胡志明的《开卷》一诗。“昔君送我至江滨,问我归期指谷新。现在新田已犂好,他乡我作狱中人。”——《忆友》胡志明被押解途中,小腿被绑吊在船栏上,经过岸边的乡村,看见了悠游自在的渔夫,如此写到:“乘船顺水往邕宁,
筋吊船栏似绞刑。两岸乡村稠密基,江心渔夫吊船轻。”所有的诗作文字浅白,即使不了解胡志明,多少也可从中窥探到他的思绪。我和剑强一人一首轻声吟咏,越南人投以狐疑的眼光。他们现在都看不懂这个曾经跟这个有过上千人渊源的文字。胡志明遗憾的恐怕不只是这一点,当年他和中国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越中友谊深,同志加兄弟”,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是越南最主要的援助国。中国给与越南的援助包括武器、物资、兵力、建设,即使在最艰苦的大跃进时期也没有吝啬过。后来抗美战争刚一结束,越南却把中国当作新的作战对象,反排华火热地行。“为什么中国每次给予别国援助,到头来总是被反咬一口?”剑强不明白。中国人恐怕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