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沙王城的景點不少,建築方面有無釘子王宮、依斯干達利亞王宮、烏布迪亞清真寺、江沙馬來學院、大鐘樓、維多利亞橋等,手工藝製作方面有沙容陶瓷、馬來劍,但這期《玩轉霹靂》不去這些景點,而是把重點放在食物篇。我們追的美食是古早味豬腸粉,一點也沒說笑,我們為了給大家還原兒時向騎摩哆車或三輪車的買吃的場景,才去追吳桂花的,過程雖有點不便,卻很值得。
今年68歲的吳桂花,從30多歲起就每天騎著摩哆車,在江沙穿街過巷賣豬腸粉,每天清晨6時多就出門,賣到午後。那天在江沙國花花園追到吳桂花,笑容可掬的她得知我們的來意,聊了幾句就掀開鐵箱蓋,手腳俐落的準備兩盤豬腸粉,一邊介紹她親自做的炸蔥。配豬腸粉的醬料有辣醬、甜醬、咖哩汁,聽起來很一般,事實上,她那天用馬鈴薯與蝦煮的咖哩汁,鮮甜香濃的滋味,讓人迄今難忘,豬腸粉配上混醬,也非常美味!吳桂花因年紀問題,現基本上星期一及二都沒有賣。沒有了生活的壓力,她現在做生意是圖個開心,賣的人開心,買的人自然也如沐春風。(連絡電話:012-525 6478)
來到江沙,不嚐叻沙(吉隆坡人叫阿參叻沙),簡直太遺撼。這里的叻沙,雖然都是一脈的鹹辣酸香,但有純粹的甘榜風味,也有帶有華人風味的叻沙,味道各有千秋。小販店家們採用的叻沙粉不是我們常見的瀨粉,而是用麥粉磋制成,口感細滑中帶點粘性。大家不妨去棒場的叻沙檔包括Laksa Pak Ngah、Laksa Taufik、江沙皇城(叻沙魷魚蕹菜)、在高山花園路口大樹下營業的許啟祥食檔及藏在馬來甘榜的Laksa Lubuk、Laksa Pokok Limau,當中有已賣了數代人。
我們先棒場何柏松與何國暢父子在江沙市中心經營的江沙皇城(叻沙魷魚蕹菜)檔。江沙道地叻沙是沒有蝦膏的,因顧客要求,他們也提供。何柏松賣叻沙約40年,起初粉和湯都是向馬來人批發的,後來只拿粉,湯水自已熬煮調配,自成特色,不只華人愛吃,馬來同胞也棒場。除了叻沙,他們也賣燙蚶及魷魚蕹菜,許多顧客往往沖著“三寶”來。(連絡電話:016-557 6779)
食檔在崇華國民型中學後面的Laksa Pak Ngah是60年的老字號,其叻沙具特色,可找到魚丸及海鮮豆腐,最特別是叻沙上鋪上一塊炸成“鳥巢”樣的炸蛋。不管怎樣,據說在Laksa Pokok Limau叻沙檔才是“炸蛋”的創始人。其實,誰是開山鼻祖不重要,最重要食物好吃。(Laksa Pak Ngah電話:05-777 7986;Laksa Pokok Limau電話:019-937 8819)。在Shah Banda路營業的Laksa Taufik的叻沙湯底,採用新鮮沙丁魚或temenung魚熬成,湯底因加入火炬花等香料,味道特別芳香濃郁。(電話:012-536 4176)。
現在想找個燒柴做飯的住家幾乎很難了,更何況是燒柴的食店。江沙就有用柴燒菜的食店──春記。春記有兩間店,一間是老店,一間是現代店鋪,兩間正好是兩隔壁,燒柴的是做午市生意的老店。由於第三代許俊生的80歲父親許漢波,白天還會到店里顯身手,燒菜賣雜菜飯,老人家自覺手腳慢,控制不好媒汽爐火勢,堅持要燒柴,後生也只好跟著。
柴火燒出來的菜是否真的特別有風味,也許吧!但是,我非常清楚的是,這裡的功夫河實在太好吃太有特色了,難怪台灣婦女組織特地來到江沙要向該店學這道美食。由於老店簡陋,我以為這裡可端出的就是些雜菜及家常餸菜,直到去廚房了打了個轉,看到許俊生從冰箱裡挖出比手掌還大的大頭蝦,驚問之下,才發現這裡有烹煮河鮮餐,而他剛好為台灣客訂桌準備食物,才讓我看到這一幕。(連絡電話:012-576 1219)。
江沙各時段還其他美食,遊客早上可去位於江沙大街瓊州公會吃牛肉丸粉、下午可到春記新店隔幾間的印度店享用蕉葉咖哩飯、下午2時半後到回江沙大街的悅來呷包吃扒、下午三四時去環球超市附近的懷舊風的雙獅園品嚐牛油面包加咖啡、晚上可跑到該超市後享用燒雞和雞粥等。